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自20世纪初形成以来始终以“实用主义”为核心,贯穿“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的核心宗旨。强调职业教育需紧密联系社会需求,培养具备实践能力的实用人才。面对“十四五”时期职业教育从“保就业”迈向“促乐业”的新使命,,黄炎培提出的“大职业教育主义”“手脑并用”等核心理念,与当前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创新创业教育等实践高度契合,为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提供了方法论支撑。研究以长三角六所高职院校六年实践为样本,构建了“兴趣-技能-职业”一体化育人体系,通过课程体系重构、教学模式创新、社团活动协同、校企资源融合等多维路径,实现了教育目标的有机衔接与教育过程的闭环管理。实践表明,该体系显著提升了学生专业技能、职业适应度及教育公平水平,但也暴露校企数据壁垒、评价标准单一等短板。本研究据此提出以数字化升级、现代学徒制完善、政策协同为核心的改进路径,为黄炎培思想在新时代的创造性转化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范式。
关键词: 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当代表达;职业院校实践;“兴趣-技能-职业”一体化育人体系
一、引言
“十四五”把职业教育现代化上升为国家战略,职业院校亟需破解课程与产业脱节、人才供给不匹配难题。黄炎培“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的宗旨及其大职业教育主义,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强调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手脑并用,与当下“岗课赛证”“工学结合”的改革诉求高度契合,并为改革提供方法论:通过需求反向设计专业与课程,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动态对接。其倡导的工匠精神,更回应了数字化转型对德技并修复合型人才的迫切需求。国际经验表明,德国双元制、澳大利亚TAFE体系与黄炎培的社会化、科学化职教观内在一致,可为中国方案提供跨文化镜鉴。因此,重释黄炎培思想,既是对本土优秀教育传统的创造性转化,也是在全球视野中构建中国特色现代职教体系、服务产业升级与教育强国战略的时代命题。
在产业升级与个体价值觉醒并行的今天,职业院校面临的核心矛盾已从“就业率”转向“职业幸福度”。本研究以黄炎培“手脑并用、敬业乐群”思想为魂,依托长三角高职联盟院校6年实践,构建“兴趣唤醒-技能赋能-职业认同”的育人闭环,为破解“学生厌学、企业惜才、社会惜岗”的困境提供范式参考。实现“使有业者乐业”到“使每个孩子找到光”。
二、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
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以“职业为本、服务社会、培育实用人才”为主线,贯通“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的宗旨。其部分核心理念:一、社会化导向——教育必须对接国家经济与民生需求,通过产教融合、校企联动实现教育链与产业链动态匹配;二、平民化立场——面向工农及弱势群体,以技能传授促进阶层流动,强调“职业教育即民生教育”;三、实践化路径——倡导“手脑并用、做学合一”,以实训、实习、项目化教学培养德技并修、敬业乐群的技术技能人才;四、系统化设计——提出“大职业教育主义”,构建职业学校、培训中心、职业指导机构协同的多层次终身教育体系,形成从职前到职后的全周期支持。黄炎培前瞻性地将职业教育视为推动社会公平与国家现代化的综合力量,其思想在今日仍具鲜活生命力。
三、“兴趣-技能-职业”一体化育人体系实践路径
(一)课程革命:用“降维理论”激活兴趣
知识降维:从“章节”到“问题”
将《创新思维和创业实践》等课程拆解为“15分钟微任务”,例如“设计校园餐厅早餐送”,学生需在3小时内完成用户调研、原型设计、路演,实现“知识即时转化”。罗纯团队试点班学生课程参与度提升41%,认为“课程有趣”的比例从52%升至92.3%。
兴趣画像:大数据驱动的个性化学习
开发“职业兴趣雷达”系统,通过社团活动、实训表现等动态数据生成热力图,匹配个性化课程包(如“IP孵化”“直播达人”)。硅湖学生钱同学因“宠物养护”兴趣被推荐至校企合作“宠物殡葬”项目,毕业后创立两家宠物医院。
(二)社团赋能:用“真实项目”构建职业生态场
社团即职场:Winner青创社的实践
参照黄炎培“做学合一”,社团承接企业真实项目用于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训练,订单(如溱湖簖蟹项目),学生担任“产品经理”“销售总监”“设计师”等角色,教师与企业导师联合指导。以民办硅湖学院为例,2021-2024年孵化项目86个,其中范同学营业额过千万受江苏省副省长马欣亲自指导。每一步都是让学生在真实工作环境中完成职业角色的转换。为学生职业能力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微创平台:0成本试错机制
搭建“微创吧”平台,学生可发起校园微创业(如文创团购、短视频代运营),平台提供虚拟启动资金、法律咨询,失败可“一键重启”。数据:学生创业存活率较传统模式提升3倍,81%参与者表示“更了解自己的职业倾向”。
(三)校企共生:用“共同体”重塑职业价值观
混编师资:企业导师与教师的“双师混编”
与上海胧集团、杭州贝腾科技等企业共建“创业实践基地”,企业导师教授,在此基础上,建立“导师制”与“学长制”双轨指导机制,由专业教师与优秀毕业生组成指导团队,通过定期研讨、个性化成长档案等方式,帮助学生识别职业兴趣倾向、规划技能提升路径。双向赋能。企业反馈,学生入职适应期从3个月缩短至1个月。
职业信仰教育:从“技能”到“精神”
开设“职业幸福课”,邀请行业大咖、非遗传承人等开设“大师讲堂”,学生需完成“我的职业偶像”调研并设计职业发展路线图。学生艾某受“苏绣大师”讲座启发,创立非遗文创品牌,带动8名同学就业。
构建“兴趣-技能-职业”一体化育人体系需要以系统性思维为指导,通过课程体系重构、教学模式创新、社团活动协同、校企资源融合等多维路径,实现教育目标的有机衔接与教育过程的闭环管理。设置跨学科选修课程、新兴职业体验课程等,为学生提供拓展职业认知边界的机会,形成“通识+专业+拓展”的课程矩阵,既满足职业发展的基础需求,又激发学生探索未知领域的兴趣。一体化育人体系的实践路径需形成课程、教学、活动、合作四维联动的协同机制。通过课程体系的职业定向、教学模式的实践导向、社团活动的技能强化、校企资源的深度整合,最终实现学生从兴趣培养到技能掌握再到职业适应的完整成长链条,为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创新性解决方案。
四、育人体系实践的保障
构建“兴趣—技能—职业”一体化育人保障体系,从师资、设施、合作、政策四端协同发力。师资端:实施“双师型”培养,建立校企双向流动,教师定期进企实践、行业专家进校授课;配套教、学、法培训、技能认证与竞赛,建立专业发展档案,把企业经历与创新成果纳入考核。设施端:打造教学—实训—研发一体的智慧环境,重点建设生产性与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动态更新设备,校企共建共享,实行标准化安全管理。合作端:成立校企协同管理委员会,制定章程与协议范本,搭建企业岗位需求与学生成长档案对接平台,推广混合所有制,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长效机制。政策端:争取财政、土地、税收优惠,设专项经费;制定建设标准与评估指标,纳入督导;试点“教育券”和学分银行,衔接职业资格与学历教育,并加大宣传,引导社会资源向职教集聚。四项保障联动,实现兴趣激发、技能培养与职业对接的良性循环。
五、研究结论
本研究梳理黄炎培职教思想,揭示其当代价值。其“使无业者有业、有业者乐业”宗旨与“大职业教育主义”产教协同理念,为破解校企脱节、人才供需错位提供钥匙;“手脑并用、德技并修”方法仍为质量评价参照。研究据此构建“兴趣—技能—职业”一体化育人体系,通过校企共建实训、模块化课程、“双师型”团队,使毕业生对口率企业满意度明显提升。面向数字经济,需升级订单培养、现代学徒制,建立“技能+素养+数字能力”标准,并以政策打通校企数据壁垒,形成智能人才预测系统。通过大数据与项目制学习,让“我想做什么”先于“我能做什么”;以真实项目为纽带,打破校园与职场的“墙”;将“敬业乐群”转化为可体验、可践行的职业幸福课。
未来,我们将以长三角职业院校联盟为平台,推广“兴趣-技能-职业”范式,覆盖更多学生,打造黄炎培精神的新时代样板。正如黄炎培所言:“职业教育是光,照亮的不只是一段路,而是一整个人生。”作为教育者应该为实现教育现代化和人才强国战略提供持续的思想动能与实践方案。(作者:罗纯、邓彦敏、曹加文、白金峰 单位:硅湖职业技术学院)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